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十分关键,许多家长在教育孩子时的方法都是不可取的,下面学大教育网为大家带来父母引导小学生做好这三件事,孩子从容应对各类考试这篇文章,希望大家可以认真阅读。
第一方面:多读书
养成阅读的习惯,是重中之重。尤其是在小学一二年级,不管是引导还是熏陶,父母都应想方设法,让孩子爱上阅读。然后,再跟进以下2点:
1、 广度
要阅读有“营养”的书籍。比如:适合年龄的名着、科普、历史、自然、国学类书籍。
需要注意的是,对一些“快餐”读物,应尽量避免。
2、 深度
随着年龄的增长,孩子应不断在各个领域的阅读中,进行“深挖”。
比如,一二年级读《论语》、《十万个为什么》,四五年级就应该读《史记》、《人类的进化》,长期坚持,等到高三再看,孩子会有巨大的收获。
第二方面:多写作
高考时,对作文的时间要求通常在45~60分钟之间。而且,越来越倾向于半命题作文,考得不仅是文笔,更是孩子的思路和个人素养。
写作文,是一件“熟能生巧”的事。只要坚持做到下面2点,作文水平一定会提高:
1、 每天练笔、循序渐进
坚持每天练笔。“写日记”就是很好的做法,尤其是小学一二年级,每天100~200字即可。到了高年级,字数应逐渐增加。
2、 善于观察、积累素材
多读书,就会多思考,自然会多观察。当文章触动孩子的内心时,就会引发孩子的思考,生活中遇到相似情境,孩子就会联想到书中所写,自然会留心观察。所以说,阅读和写作是分不开的。
第三方面:分配好时间,不“增负”
当然,强调阅读,不是说要“压榨”孩子的时间,来增加阅读量。而是要引导孩子,养成良好的习惯,提高效率,做事情不拖拉、少看电视、少玩游戏;
同时,父母也应把孩子从课外习题中解放出来,跳出“题海”,跳进“书海”。
语文的学习,非一朝一夕所成。尤其是刚读小学的孩子,处在黄金时期,更应紧跟教育的步伐,从小做起。
作为父母,应当明白一件事——任何好习惯,都是越早越好养成,越早养成,受益越多。
语文综合素养的提升,其实只有五个字——“功夫在平时”。